语言与实践项目(S&P)上半年开展情况回顾
项目精选参访活动
学期假期后,我们有幸遇见了真正的 “北京名人”—— 自 1974 年起定居北京的电影导演乌苇・克劳特(Uwe Kräuter)来到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北京代表处,与我们分享他非凡的人生经历,同时也想了解:为何近 50 年后,仍有无数德国青年投身中国探索之旅?尽管时代变迁,每个人的背景千差万别,但多元的中国散发出的魅力从未间断。

© DAAD
来自建筑事务所Crossboundaries的S&P校友蓝冰可(Binke Lenhardt)为我们安排了一次特别的企业参观。在她的协调下,我们不仅得以参观了内衣品牌爱慕(Aimer)的企业内部,还对中国的建筑师职业有了更多认识。她以该企业大楼——这是她在中国的首个大型项目——为例,向我们展示了作为一名建筑师在中国所面临的跨文化与专业性挑战。

© DAAD
与语言与实践项目(S&P)的校友们的聚会使奖学金生们得以暂离枯燥的日常,因此我们希望投桃报李,为校友们也带来一些新鲜体验。我们尝试举办了一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活动,邀请所有校友以线下或线上形式参与。此次活动有幸邀请到了Dominic Hosner博士。他不仅向我们介绍了德国考古研究院在中国的工作,还分享了他个人丰富多彩的职业经历。曾参与全球范围内大量考古发掘的他,在完成科研潜水员培训后,成为唯一一位在中国开展水下考古的德国考古学家,如今又致力于故宫树木年轮断代研究项目之中。
此次参访中德农业中心(DCZ)得益于奖学金生Nils Kleimeier的促成。中心位于农业展览馆北侧,以便与农业部保持直接联系,作为核心联络与信息处,DCZ致力于协调中德两国在农业与食品领域的合作。Jürgen Ritter博士、Michaela Böhme博士和Aihemaitijiang Rouzi博士深厚的专业知识令我们印象深刻,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德两国在全球议题框架下持续合作的重要性。

© DAAD
今年我们延续对中国境内德国媒体的考察,造访了德国广播电视联合会驻京办事处(ARD-Studio Peking)——去年探访的是德国电视二台(ZDF),明年又会是哪家媒体呢?广播电视记者、音视频技术人员热情接待了我们,对我们提出的诸多问题都给予坦诚解答。在此我们再次深切感受到驻外记者在进行相关新闻报道时面临的如同走钢丝般的挑战。

© DAAD
青岛研学之旅
本年度的“二线城市”研学目的地选择在了青岛。当然,此行不仅仅为了著名的青岛啤酒,更为了深入了解这座滨海城市及其曾为殖民地的历史。此外,我们还参观了一些当地企业。在青岛德国企业中心(GECQ)负责人柯雪婷女士(Kerstin Kaehler)和前《ChinaContact》经济杂志主编、现为中德生态园新闻发言人的狄沛先生(Peter Tichauer)的引导下,我们深入了解了企业在华运营的实际情况和企业实践。这两位在华资深人士对在中国生活的见解,同样令人受益匪浅。

© GECQ
随后,我们参观了一家“隐形冠军”企业:苏菲瀚玛。这家公司专门生产门用密封件,并在青岛的中德生态园设立了分公司。为何选址于此?最初公司计划落地北京,但由于北京市当时严格的环保规定,所有铝材制造相关的企业都被限制进驻。尽管这家公司只进行铝材的加工而非生产,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政策影响,因此最终落户青岛。他们研发的特殊门用密封件,有效提升了建筑的环保节能性。公司在中国社交媒体上的广告宣传也很有趣,因为它们与人们所了解的德国那种略显乏味的广告风格截然不同。

© Sophienhammer
当天的最后一站,我们受到了德国巴伐利亚州中国代表处团队的热情欢迎。中国对于巴伐利亚州的重要性,从该州设立的在华代表处的数量上便可见一斑——除了青岛外,深圳和成都也设有代表处,数量甚至超过了该州在美国的代表处。巴伐利亚州与中国的合作历史悠久,在毛主席领导时期,基社盟(CSU)就曾派遣政治代表团前往中国,是西方最早的政治代表团之一。如今,该代表处不仅为有意开拓中国市场的巴伐利亚企业提供咨询与支持,更是巴伐利亚州与中国之间的重要沟通桥梁。

© DAAD
第二天,由于台风预警,我们原定的城市观光改在了一家咖啡馆举行。事后证明天气远没有预报的那般恶劣,但许多同学已经匆忙改签了被取消的车次。在中国遇到高铁取消的情况,即便对项目负责人而言也是首次经历。尽管遭遇突发状况,青岛大学德语系的朱轶杰老师——一位日耳曼学者和杰出的城市历史学家,仍然通过他收集的大量珍贵历史明信片,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青岛曾为德国殖民地的历史。他细致入微的讲解,尤其是他用心收集的明信片,将那段在中国已不常被提及的历史时期生动呈现在我们眼前。

© DAAD
我们避风的咖啡馆也并非随意挑选,其经营者是项目负责人的朋友。因此,我们稍后得以向店主请教了许多关于中国咖啡业的问题,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

© DAAD
此次研学之旅的最后一站是青岛啤酒博物馆,恰逢周六,馆内人山人海。不过,我们仍然学习了啤酒的酿造过程,并欣赏了青岛啤酒这一品牌一百多年历史中的众多经典广告宣传。

© DAAD